吉林文旅百家故事薈丨徐曉雪:小小繩結編出大美吉林
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
繩編項目第四代傳承人:徐曉雪
結繩,一種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藝。它始于先民、興于漢唐、盛于明清。既有“心似雙絲網,中有千千結”的綿長情意,又有“繡帶合歡結,錦衣連理文”的同心和諧。從民間擺設到宮廷裝飾,從鼎紋玉雕到宗教圖騰,結繩處處展現著先民的智慧與傳統手工之美。
小到細如發絲的線,大到棉繩,徐曉雪都能像變魔術一般,為其賦予“生命”。
徐曉雪家族的繩編傳承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。當時,身為匠人的祖輩,專門為皇室制作宮燈穗、荷包等物件。此后,繩編技藝以婆媳傳承的形式,被一輩輩繼承下來。到了徐曉雪愛人祖母的手中,結繩技藝變得更加實用,趕馬車的皮鞭、捕魚的漁網、裝菜的網兜等等,都可通過結繩制成。
2006年,徐曉雪繼承了婆婆的手藝,并在家族編織中國結技藝的基礎上開始創新。與傳統中國結相比,徐曉雪的繩編打破傳統紅色為主,采用多彩絲線編織。二十年來,由她設計的手繩、項鏈、掛飾等中國結已有3000多款。
徐曉雪的作品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配飾掛飾外,還有很多裝飾性擺件。有的展現了人參、鹿茸、靰鞡草等吉林地域特產,有的富含地方戲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,有的則編出了全國各地的城市風貌。
作為土生土長的吉林人,徐曉雪非常擅長將傳統繩編技藝與雪花、人參等家鄉元素相融合,編織出栩栩如生的繩編工藝品。以長白山為素材,徐曉雪還開發設計了一套充滿民俗特點的“天地人和”系列中國結掛飾。
結繩記事話古今,小小繩結傳情意。徐曉雪用繩子編出了天上飛鳥、地下魚蟲,也編出了家鄉山水、情意綿長。從事中國結編織二十年,徐曉雪對結繩的愛融入骨髓。一縷縷絲線,正在她的手中不斷創新,不斷綻放出嶄新的文化生命力!